音樂廉價化:情況比你想的還糟
許多詞曲作家和音樂人在闡述進入數位時代的心路歷程時都會哀嘆,音樂在這個時代真的已經廉價化。
經過這幾年的觀察,他們找出了導致音樂廉價化的兩個最主要罪魁禍首,首先是音樂盜版問題以及和「免付費音樂」競爭的徒勞無功。最近越來越多人注意到在使用Spotify或Apple Music等音樂串流平台時產生的小額付款。
這些都是需要被正視的問題,雖然,許多人認為業者和法律條文還有很大進步空間。但是至少在音樂經濟的轉型過程中,對於樹立著作權和收受版稅的典範上,一直有在對話與進步。
而相比音樂供過於求和行業之間彼此競爭的問題,其他因素和產業趨勢都不太可能成為音樂廉價化的的主因。
這理想討論的音樂不是指時下的流行曲風,也不是在商業電台上聽到的音樂,而是富有想像力、有概念且即興創作出來充滿和諧又有節奏的聲音藝術。換言之,也就是四、五十年前大家口中定義的音樂,當時藝術音樂(並非全部但基本上被稱為「古典」和「爵士」)可說是佔有一席地位。
當聽到一些流行歌曲作曲家又在抱怨Spotify對他們提出的一些枝微末節的檢查時,聯想到的是如今的爵士天才,他們的名氣竟然會遠遠不及過去輝煌時期的一小部分。這些人甚至無法想像自己在一個會使他們成為像 Miles Davis 或 John Coltrane 這類家喻戶曉的音樂大師所處的環境中創作。他們面對的困境是,當商業、文化與教育三者間環環相扣下,這些力量會凝聚起來,使一般大眾對音樂的重視度越來越低,這也是音樂家目前在音樂界所面臨的關鍵課題。
1. 消失的話語權
從Apple的iTunes開始,數位音樂生態系統將一首歌的呈現變成了郵票大小的封面圖片和三筆資料:藝術家、歌曲標題、專輯。正如古典音樂評論員長期以來一直在爭論的那樣,這些呈現方式無疑是剝奪了作曲家、指揮、獨奏家和合奏團的舞台。
另外,就如我在這篇文所提到的他們缺乏表現舞台,儘管大多數服務中都有包含藝術家和作曲者的簡歷,但歷史專輯的出售和串流平台播放卻不像黑膠唱片或CD時代會有封套背面的說明文字。因為現今願意在數位平台和標籤註記上,閱讀並吸收這些內容的超級粉絲實在太少了,客群太小的結果就是無法吸引數位平台或唱片公司的注意。但此舉卻造成有專業的人才無法再用熱情為文化注入活水。
我們所知甚少的數位環境正在失去能夠為文化注入活水的人才,這無疑是危害到我們對於音樂價值的共識。
2. 電台
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討論對象,廣播電台在20世紀中葉流行音樂爆發時期的改變以及近30年來經營模式的轉型。過去對音樂性和發現性的精神已全然被不重視音樂的人們和想投機取巧的心態所取代。
播放列表變短,不停地單曲循環少數歌曲直到厭倦。 DJ 不再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來選擇音樂,也不再把重點放在唱片本身。與專輯背面的說明欄一樣,這使得聽音樂的行為變得更加被動,也讓大多數人收聽的音樂逐漸成為文化工業下、大規模生產的流行歌曲。
3. 媒體
1960年代,當時的印刷出版都很認真對待藝術,也會幫助、培養各種音樂風格的傑出人才,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 Thelonious Monk就是個好例子。在2000年左右連鎖報紙報導音樂時,報導的優先順序來自該報導的相關主題優先程度。在系統層面,藝術/發現故事從屬於名人新聞。在系統層面,藝術/發現報導屬於名人新聞。
銷售指標(排行榜最高名次和演唱會門票銷售量)成為音樂「報導」的主要內容。在這個可量化的點擊時代,固定呈現熱門歌曲的方式,讓流行音樂形成了回聲室制度化,那些比較少人關注的藝術音樂變得越來越不受歡迎。
4. 合併
數位時代的一個值得注意但是有些負面詭異的部分是,我們的介面竟然會把音樂跟其他媒體和娛樂內容放在一起,例如 iTunes 最初用該軟體來上架和播放音樂,然後再將其轉換為電視、電影、podcasts、遊戲與應用程序等平台,以此來啟動它。
這既是文化的象徵,也是音樂在多媒體衝擊中日益減少的背後原因,各式各樣顏色鮮明、飽和的螢幕分散了人們對「純」音樂的注意力。
為甚麼我們要使用這樣的音樂撥放器呢?
我相信黑膠唱片和留聲機再次炙手可熱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真正熱愛音樂的人們渴望能用一種僅限於聽音樂的裝置,專注聆聽。
5. 反智主義
幾十年來,音樂一直被提倡和解釋為情感的宣洩出口。然而同樣遭人詬病的一大問題是,如何證明音樂影響你。
西方的藝術音樂因其動人的情感和智慧的舞蹈而登峰造極,藝術音樂則涉及數學、建築、象徵主義和哲學。而且,由於這些話題已在一般媒體或有線電視中被貶低,我們透過人文觀點討論涉及音樂的相關議題時,立場就先被弱化了。
我們當中能夠有那些,懂音樂且能向我們證明音樂如何影響心腦的人,可說是非常幸運。那麼為什麼這麼多的人滿足於只對音樂有表面程度的了解,這是一個巨大卻鮮為人知的謎團。
6. 電影與遊戲
在這文化裡,我們確實聽到了很多「古典」或純音樂,但它們都是從演唱會搬到電視遊戲和電影中的配樂。
一方面,這為年輕的作曲家提供了謀生的選擇,而這些很棒的音樂作品,也讓虛擬場景更添幾分想像空間。
但是,俯拾皆是的音樂作品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因為音樂建構出的思想、主題和情緒,基本上已經淪為陳腔濫調。一個聽慣了戰爭遊戲原聲帶中,後製出的 Shostakovich 的年輕人,在聽到真正的 Shostakovich 後會認為這是什麼大作嗎?這很少被提及,但是,在21世紀的背景音樂中,約有成千上萬的交響樂、純音樂刻板印象是「浪漫」、「悲痛」和「英雄主義」。
7. 音樂學校
這裡是起點,也是終點。就像任何語言,規則、術語和結構
最容易被年輕人吸收。在美國漫長而艱難的發展趨勢中,超過一半的學校在音樂教學預算上被刪減,這可回推為過去一度提倡音樂對整體學業學習帶來的連鎖反應,也就是「音樂可以使孩子更聰明」的證據。
這是真實且重要的,但是我們卻往往忽視音樂在我們文化中的價值,音樂教育使孩子們變得更有音樂素養。那些越早理解音樂規則和儀式內在化的人們,將更有可能參加正式、莊重的音樂會,並更加敏銳察覺身為成年人對流行音樂的選擇。
那些老是抱怨音樂行業前景堪憂的人們應該停止關注點擊數據,並投注更多精力在提高公眾對於正式音樂認知重要性的集體意識,而不是讓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形式被簡化為名人和日常生活的一個品項。專業的純音樂已被邊緣化到幾乎沒有立足之地,這與業界以僅影響其郵箱資金的方式定義「價值」有很大關係。